查看原文
其他

日课|如果教育像一首诗,它应该是三月的样子

郭学萍 新校长传媒 2017-03-15

 开栏语 

我们曾经浪漫地构思,每年365天,每一个时刻都沉淀着无数岁月的往事;那么,每一个日子都将因它所背负的历史,而在当下有熠熠生辉的意义.....

三月起,这个构思有了草图:我们期望用每天一页日历、一篇教育名家钩沉意义的文字,来和您肩并肩有仪式感地,把每个日子都过成一首“教育诗”,让“每一张泛黄的照片”,在您的关注与讲述中复苏今天的价值。

三月,愿每一首“教育诗”,流进每一间真正的教室。

今日叙事

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(1888-1939)诞辰,主张学校应该培育有责任感和荣誉感、遵守规则的社会成员。主要作品有《教育诗》等。


《教育诗》作为一部教育著作,阐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马卡连柯主张的新教育法:


  •  流浪儿是可教育的。前苏联政府决心拯救和教育流浪儿童。马卡连柯成功地执行了这一任务,并且创造了教育上的奇迹。

  • 建设学生团体,让学生在团队中自我教育。马卡连柯认为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——教师的影响尽管非常关键,却也是有限的。因此而建立学生集体,通过集体的规约和互相影响实现学生自我教育,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。

  • 前景教育方法。马卡连柯认为:在教育的过程中,不应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,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。

  • 教师要以身作则。

  • 教育中,惩戒的方法是必要的。





如果教育是一首诗,

它应该像三月的样子

文 / 郭学萍



此刻,我应该撑船过河,完成催花绽放的任务,因为春天已踏上归途。

——泰戈尔


有童心的地方就是诗



刚过完年的城市,一脸倦容,空气中飘散着似有若无的烟火味,一些低矮的灌木上还滞留着鞭炮红红的残屑。而那些看似安静的树木,却在不动声色中做着抽枝发芽的准备。


虽然心理上和身体上都还在调整阶段,但是新学期还是不容迟疑地如约而至。开学、报到、交费、领书……也就半天功夫,校园生活又恢复到往日的秩序。


按照惯例,每册教材的开篇依然是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”,就在我寻思着如何导入新课之际,一个喜悦的声音忽然而至:“快看!好大的雪!”


我扭头朝窗外一看,也不禁欢呼起来:“哇!太美了!”是的,我从未见过这么美的雪!一大朵,一大朵,仿佛是盛开在天空中的一朵朵白色的野菊。它们有的笔直地落下,有的被风吹得在空中盘旋,有的以优雅的姿态落入校园的水池中悄然不见。这时,太阳奇迹般地从云朵里钻了出来,似乎下定决心要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。


短暂的思索之后,我决定第一节语文课带着孩子们欣赏一组描写雪的儿童诗:金波《如果我是一片雪花》金子美玲 《雪》徐志摩《雪花的快乐》几米《及时说爱》。当我深情款款地读完这几首小诗之后,立刻合上手中的书,然后振臂一挥,冲着孩子们豪迈地说了一声:“这样一场春雪是不容辜负的,走,大家一起玩雪去!”


“耶!”孩子们欢腾起来,像蜜蜂一样涌出教室。操场上瞬间沸腾了,孩子们欣喜若狂之态可想而知。男孩子们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奔跑着、追逐着、嬉笑着,就像一群无拘无束的小鹿。女孩子可没有男孩子那样肆意,她们大多含羞矜持地立在雪地里,或是三五个要好的一起在雪中欣然漫步。然而,不管男孩子,还是女孩子,不管是动的,还是静的,他们的目光中都流露出一样的兴奋和欢喜。


我和孩子们正为新学期这第一场雪而忘乎所以,下课铃声却很不情愿地响起了。孩子们显然意犹未尽,我也不想扫了他们的好兴致,大声宣布:“课间想玩的继续玩,今天回家的语文作业就以“雪”为主题,写一首儿童诗,写好后发到我的邮箱里。”


晚上,当我打开邮箱时,孩子们创作的儿童诗像雪花一样翩翩而至。你可以想象,当我读着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时,是怎样的一种欣慰和喜悦。


《蒲公英》(贡超群)


天上飘下许多白色的蒲公英,

飘到我头上,

朵朵花朵瞬间开放;


又顽皮地钻进我的颈子里,

抵挡不了我的温柔,

化作一滴清凉的水珠。


《我想知道》(刘天琪)


我想知道,

钻进泥土里的雪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吗?

我想知道,

发了芽的雪花会长成一棵大树吗?

我想知道,

长成大树的雪花会结出什么颜色的果子呢?


诗是什么?诗是每个人心底流淌的最自然的声音。我一直相信,有童心生长的地方,即使料峭春寒,也会有飘雪的浪漫。一堂生成精彩的课,不仅要有教师的真情投入,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。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“别具一格”的设计。


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,仿佛三月春草的萌动与勃发。


让阅读的种子在春天发芽



很早的时候,看过一部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:《种树的牧羊人》。这部手绘风格的动画短片,用充满诗意的叙述方式,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:


一个叫艾尔哲阿·普菲尔的牧羊人,凭一己之力,用数十年的时间,把一片荒漠变成了绿树成荫,鲜花满坡的“世外桃源”。而这中间所需要的一切努力和付出,仅仅来自于牧羊人内心最简单的梦想——持之以恒地种树。


和这位牧羊人一样,我也是一个平凡至极,却非常执著的人。我的梦想也很简单——播撒课外阅读的种子,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情!于我而言,生命的美丽就在播撒、种植的过程之中。因为,你永远不知道,自己曾经的一个小小的决定,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信念,坚持下去,会有怎样美丽的花朵开出。


我从来都不算是一个严苛的老师,我总是对孩子们充满包容。比如,课间不准奔跑,但如果真跑,那就跑吧!不跑还是孩子吗?如果说我对所谓的“常规”的态度稍有不以为然的话,与此相反,对孩子们的“阅读习惯养成”,我却有着不一般的韧性和坚持。因为我始终相信:有深厚阅读积淀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里。因此,平日的课堂上、假期的作业中,孩子的阅读都是我的着力点。


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3篇课文是冰心的《只拣儿童多处行》。在学习这篇散文时,我把它和萧红的《小城三月》、季羡林的《二月兰》、郭风的《雏菊和蒲公英》放在一起,让孩子们进行比较阅读,既体会到散文名家的不同艺术特点,也让诗意的语言像春雪融化一样,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。


你听,他们在深情款款地读着萧红的《小城三月》呢!


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,像地衣那样绿,透出在这里,那里。郊原上的草,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,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,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,欣幸的钻出了土皮。放牛的孩子,在掀起了墙脚片下面的瓦片时,找到了一片草芽了,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,说:“今天草芽出土了!”妈妈惊喜的说:“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!” 


这样安排,并非简单的用课堂内容应时应景,而是依着时节、借着名家们所述所感,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留下更柔美、优雅的印迹。和生命共鸣,与灵魂共振,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当然还言过其实,但在如此愉悦的阅读体验包裹中,相信已为他们各自心里那颗阅读种子,又提供了几分温润而饱满的营养


一直以来,我都是这么开心地教着书。我深信,没有丰富、细腻、健康的情感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语文的。因为没了情感,失掉诗意,语文必将黯然失色,沦为生硬、机械的东西。至于写作教学,我从不刻意讲解技巧,我喜欢用大量的名著经典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濡染和启蒙。


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慧,就像三月的眸子,随时透出光亮。


路途中,敲下前面最后一句时,下午的阳光刚好从车窗透进一束,搭在我的手上。它的明亮温暖让我倍感亲切,借着刚写完文章的一丝疲倦,我竟望着它发了会儿呆,直到它调皮地滑过我的手、电脑、桌子和视线。明明只是临近三月,明明还是一身厚重,而春的味道,就这么悄然渗入心扉。我知道,就在不太远的那么一天,到处都会洒满崭新的阳光和如昨的浪漫。而这一切的遐想与憧憬,都源于内心未尽的热情。


三月,是一个生长各种可能的季节。



尊重原创,支持好文

喜欢本文,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▼

新校长传媒“教育日课”栏目正式开启,面向作者本人的打赏机制也正式启动



▼ 

作者 | 郭学萍,网名“长辫子老师”,“小学创意写作课程联盟”发起人。主编《苏派语文 · 名师伴读》《慢读古诗文》《小学创意写作》系列丛书20本。出版个人专著《诗意语文》《漫读古诗》《接手新班》《小学创意写作》等。

责编 | 小新君

“新校长传媒”商务合作请联系 023-67450968


推荐阅读


点击关键词,阅读更多名师相关内容


智读 叶翠微 俞敏洪谈成长

教育评价 取消中考主张逻辑课

儿童习惯和技能 | 谁还配做老师

 与幸福相伴



/ 小学语文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 /

点击下图,一键报名 ▼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订购! 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